众所周知,最近以来,河南省就接连曝出多起“乱赋红码“现象——不仅部分村镇银行的储户,而且一些小区业主,也都曾在“明明核酸显示阴性”情况下,先后传出“被赋红码”现象。原本用于疫情防控的健康码,不时被一些地方滥用,出现了诸如违规赋红码、扩大适用范围、附加惩罚、码上加码等现象。在这些地方,健康码一定程度上成了干涉人身自由、阻碍出行、增加麻烦的工具,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。而这种“乱赋红码“现象之所以会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和背景,正在于,目前现行的”健康码”制度,存在许多明显问题和缺陷。目前各地健康码不统一、不互认,信息也不联通,已经出现了一些健康码被滥用的现象。有专家建议,从长远来看,健康码应该收归国家统一管理,而从短期来看,最重要的是弱化健康码的管理职能。
为加强统筹防疫政策,防范健康码被滥用,将健康码收归国家统一管理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,由各地负责检测筛查、报备感染人员、提交密接名单等,而健康码的状态和有关数据等则由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一管理。同时,要进一步厘清健康码的适用范围,明确其只能用于检测、防疫等所需,严禁越界、滥权使用健康码,否则将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给予追责和惩处。一旦“健康码收归国家统一管理”,以国家的权威统一、严谨规范,势必能极大地压缩、遏制地方权力部门,基于自身部门私利,擅自肆意健康码中的个人信息,进而使之事实上沦为一种”社会维稳码”、“良民证”的空间和可能,健康码仅用于疫情防控,服务人民身体健康,绝不允许在国家、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规定的情况以外应用,绝不允许在与疫情防控无关的场景使用,绝不允许超规则增加或删减健康码风险人员数据库。疫情总有结束之时,彼时,有关部门还应做好健康码的安全、平稳、科学退出工作。

